《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内容解读:将开设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
11月28日,重庆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条例指出,要重视对未成年人的陪伴,引导和监督其使用电子产品,及时预防和矫正其沉迷网络和手机。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干预、规范治疗,会大幅降低成年期精神障碍患病率和精神障碍的功能损害程度。
条例还设立专章,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比如,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重视未成年人的陪伴、营养、睡眠、运动、劳动、人际关系等,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家庭教育。
同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电子产品的引导和监督,及时预防、矫正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或者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
学校教育同样不可缺席。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评估、监测、预警和干预工作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按照国家规定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
此外,条例还提到,重庆将设立并公开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96320(转拨1键),为社会公众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
按照新增加的规定,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要对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健康档案建立、分类干预、服药指导等免费服务。而且,还应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鼓励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抗精神病长效针剂纳入免费治疗范围,鼓励区县人民政府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购买相关保险。
为解决患者临床康复后被长期滞留在医院的“出院难”问题,条例划分了符合出院标准的精神障碍患者办理出院手续的主体。其中规定,精神障碍患者出院,本人没有能力办理出院手续的,由监护人办理;监护人办理出院手续确有困难或者拒不办理的,由民政部门或者患者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办理。
条例还支持开展中医精神障碍治疗和中医药防治精神疾病研究,加大中医药防治精神疾病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保护,提高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给予适当的津贴,确保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不低于同级公共卫生机构相应岗位的平均水平。
来源:重庆人大网(有删改)